悦读会系列之《置身事内: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》: 脱离政府来了解经济是不可能的
《置身事内》这本书,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,为我们理解中国20多年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视角。特别是在第二、第三章中,关于分税制改革、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讨论,更是让我们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。
分税制改革:中央与地方的新平衡
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。在此之前,财政包干制下,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包干任务和维持地方年年增长的必需支出,往往依赖于生产高速度、多投入和重复建设,这虽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,但也对全国宏观经济秩序产生了冲击。分税制改革的实施,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,使得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,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为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。这一改革,不仅增强了中央的权威,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,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新平衡。
土地财政:近年中国发展模式的起点
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,对于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。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,地方政府能够获得巨额资金,用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。
土地金融: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和城市建设
土地金融,本质上是以土地为抵押撬动的银行信贷与其他各路资金。这种模式在中国城市化增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本投入,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。然而,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,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债务问题。
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平衡
分税制改革、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共同构成了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模式。然而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,这一模式已经面临诸多挑战。随着人口红利消失,房价下跌,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、债务风险的累积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等问题,都迫切需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平衡。经济转型升级是解决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。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,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平衡方式、财税政策改革等方面,对我们在投资上有着重要启示。